我知道我們做的事情沒有錯,只是這個世界說它是錯的。
1. 王爾德與《自深深處》
由于“有傷風(fēng)化”而入獄的英國大作家王爾德,在獄中寫給同性戀人的長信,驚世駭俗而精致動人:“碰上你,對我是危險的,而在那個特定時候碰上你,對我則成了致命。”
2. 威廉·巴勒斯與《酷兒》
巴特勒的自傳體小說,和《癮君子》、《裸體午餐》一起構(gòu)成文學(xué)上最奇葩的圖景。這不僅僅是巴勒斯的個人情欲世界,也是垮掉一代的嬉皮宣言,更是跨時代的同志生活志。
3. 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
開創(chuàng)“酷兒理論”的經(jīng)典文本。重塑了我們思考性、性別、身體和語言的方式:“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nèi)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chǎn)物。”
4.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單身》
最美同志作品。真愛與喪失真愛之后的孤獨生存:“但愿他們永遠(yuǎn)不會被拆散,死也要死在同一夜的同一分秒,在沾染啤酒污漬的床上長眠。” 由湯姆·福特(Tom Ford)改編的同名電影獲獎無數(shù),成為影史經(jīng)典。
5. 邱妙津與《鱷魚手記》
才華橫溢、英年早逝的臺灣女作家,留下的震撼之作。同性戀身份,究竟是不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更無以更改?是勇敢面對,還是糾結(jié)抗?fàn)帲?ldquo;盡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
6. 科爾姆·托賓與《黑暗時代的愛情》
愛爾蘭著名作家托賓,書寫托馬斯·曼、培根、王爾德等著名文豪的同志生涯。在糾結(jié)與浪漫的路上,大師也和凡人一樣。
7. 凱特·伯恩斯坦與《性別是條毛毛蟲》
從一個異性戀男人到一個 同性戀女人、從一個IBM推銷員到一位戲劇作家和表演藝術(shù)家……這是一部風(fēng)趣的自述,更是對于“非男即女”的社會規(guī)則之反思與追問。"性別具有流動性,這是與模糊性相當(dāng)不同的一面。如果說模糊性是拒絕符合某種既定的性別規(guī)則,那么流動性就是拒絕保持某種性別。"
8. 珍妮特·溫特森與《平庸是福?》
《橘子不是惟一的水果》、《給櫻桃以性別》作者的真實故事:自小由篤信宗教的夫婦收養(yǎng);愛上女孩兒,離家出走;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打工;以全 A 的成績考進(jìn)牛津大學(xué)英語系……
9. 薩拉·沃特斯與《輕舔絲絨》
南兒在觀看雜戲團(tuán)表演時,遇見了女角凱蒂,南兒被深深感動,進(jìn)而迅速陷入愛情……束縛與悲情中的至愛,雖然發(fā)生在維多利亞時代,但其實也發(fā)生在我們的時代,就在你我身邊。BBC熱門影集《南茜的情史》動人原著。“只有躺在床上才能做夢——在床上的黑暗中,你看不到自己的臉頰發(fā)紅,可以卸下白天遮蓋感情的束縛,讓感情微微發(fā)光。”
——@ Dopamaine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