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探索海洋的腳步正逐漸走向深遠海。大洋鉆探是我們認識海洋的重要手段,巖心則是海洋科學家進行海洋學研究的重要材料。7月27日下午,青版財經小記者來到大洋鉆探巖心庫參觀研學,學習海洋地學知識,傳播海洋文化。
小記者們合影留念
小記者積極舉手采訪周一博老師
小記者積極舉手采訪周一博老師
據(jù)悉,巖心庫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個重要板塊,是科研人員的重要工作場所,儲存了研究所幾十年來來自海洋的表層樣、柱狀樣、鉆孔巖心等樣品近7萬件,被稱為海洋“藏寶閣”,科學家依托這些樣品開展了海洋演化、海洋環(huán)境、海底資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創(chuàng)新性成果。
“探尋藍色海洋,開發(fā)深海寶藏”的藍色標語格外醒目
周一博老師向小記者介紹鉆探船的模型
觀看深海碳酸鹽巖樣品
小記者觀看低溫庫
大洋鉆探巖心庫總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分常溫庫和低溫庫兩個庫房。墻壁上“探尋藍色海洋,開發(fā)深海寶藏”的藍色標語格外醒目?!皬纳詈i_采出來的巖心,是開展海洋研究的重要材料,是探究海洋環(huán)境演化、解讀地球內部奧秘的‘檔案室’。”講解員老師告訴小記者們。
樣品存放區(qū)
巖心庫高16米,有10層貨架,每層貨架內放著1米和 1.5米兩種規(guī)格的色巖心盒,每盒可擺放兩根 2~3米的巖心。雖然巖心庫面積大、儲藏量大,卻只有三名工作人員負責。
通過視頻小記者了解深海的樣子
小記者觀看巖心樣品存放過程
小記者觀看無人叉車運行
小記者觀看機械手臂抓取巖心樣品
巖心樣品
在老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觀看了轉運巖心的無人叉車運行。無人叉車會根據(jù)指示,通過設定好的程序,行走特定的路線,自動轉運裝在特制盒子里的巖心。“這個機械手臂真靈活!”小記者感嘆道。一只靈活的機械手臂可以抓取裝有巖心的盒子,并整齊地放在設定好的位置。原來大洋鉆探巖心庫擁有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巖心存儲系統(tǒng),樣品出入庫、二次取樣觀測均由智能機器人進行搬運,節(jié)省人力。
小記者觀看大型設備巖心掃描儀
巖心庫還配備了最先進的巖心切割磨片制片、巖心多參數(shù)掃描等設備,在巖心檢測分析能力、成果信息化服務等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海洋地質成果展廳,小記者了解海洋地質研究所的發(fā)展歷史
小記者觀看觀看青島市典型的花崗巖巖心
小記者觀看了解海底的原油、礦物等樣本
在海洋地質成果展廳,小記者不僅觀看了原油、不同礦物等的標本,還通過老師的介紹,了解了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海洋探測裝備、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綜合模擬實驗裝置等,青島海洋所地質調查及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最后,每位小記者都領到了社會實踐證書,并高興地拍了合影。通過這次活動,小記者們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也知道了海洋地質工作在服務海洋強國戰(zhàn)略中的重要意義,可謂收獲滿滿。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