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妃 八大峽小學(xué) 五年級
隨著科技的進步,過去的一些小物件已經(jīng)漸漸被人們遺忘。過去的老縫紉機、逗小孩玩的撥浪鼓、過去的煤油燈,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的的身影無論是在農(nóng)村還是城市,都已經(jīng)很少見了。
今天上午,伴隨著這陣陣的秋風(fēng)和“斷崖式”的寒冷天氣,我們青版財經(jīng)小記者團來到了民俗文化村客棧。這里四面環(huán)山,客棧旁有一個人造湖,來到簽到處簽完到后,我們從左側(cè)上去,那里有一個小型動物園,里面有兔子、孔雀和雞。這些兔子都不是野兔,而是一些垂耳兔這樣的品種兔。在幾只孔雀里面,有一只“變異”的孔雀,它不像普通的孔雀那樣有著光鮮亮麗的羽毛,而是渾身雪白,后面光禿禿的,嘴上還有一塊看起來很軟的,三角形的東西。簽到處的右側(cè)是一個走廊,走廊的左邊則是幾個展館,展館里展示了一些我們父母小時候的玩具和日用品,比如補襪板,留聲機等等。在這個館長給我們講補襪板的時候,有一句俗語使我記憶猶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俗語表達的不僅僅是這樣一個縫縫補補的事,更是教會了我們有了缺點就把他補上,讓他更加完美,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要氣餒。
拍完了合照,我們就正式開始了民俗體驗。我們跟著蘇老師和張老師,來到了其中一個展館。在這里,我們見到了非遺傳承人李文玲老師。我們坐在了這一張桌子的旁邊,靜靜地聽著她做介紹。介紹完之后,我們就開始了剪紙之旅。
今天,我們要剪的是名為“孔雀開屏”的窗花,首先,我們把這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長方形,然后對折成正方形,再把正方對折成三角形,最后再折成飛鏢的形狀,就可以開始剪窗花了。在剪窗花時,我們會用到剪紙的三個基本功:剪波浪紋,剪半圓,剪鋸齒線。把它折成飛鏢后,先把上面多余的部分剪掉,留一點弧度。然后把上面剪成波浪紋,窗花的邊緣就出來啦!然后,把紙側(cè)過來,從下面剪個半圓,留出空間用來剪鋸齒。先把半圓最上面剪出一條縫,再左一剪右一剪,剪出鋸齒狀。再多剪一到兩個半圓和鋸齒,再剪一個小三角,最后,把最下面的角剪掉,打開之后,一個窗花就完成啦!
剪窗花的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后,我們就向老師提問。“李老師,請問最初讓您對剪紙感興趣的是什么呢?”李老師告訴我們,最初啊,是在冬天,他看到了一只蝴蝶,后來李老師的的奶奶就給她剪了一只蝴蝶,從那時開始,她就和奶奶開始學(xué)習(xí)剪窗花。在李老師告訴我們的同時,她用一雙靈巧的手剪出了兩只小蝴蝶在翩翩起舞。“請問李老師,您在剪紙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故事呢?”她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在剪紙的時候遇到了一位母親,她推著一個小女孩,那個小女孩很漂亮,但是因為一些原因,落下了殘疾。于是,她就給這位母親剪了很多很多小女孩,有跳舞的,滑冰的,各種各樣的。在講的過程中,她又剪了一個跳舞的小女孩。
隨著時代的進步,被科技所替代的不只是剪紙這樣的民間藝術(shù),還有捏面人,版畫,都是被我們所遺忘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這些民間藝術(shù),將來要靠我們傳承下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