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我的家鄉(xiāng)在膠東半島,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地方。我的爺爺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奶奶比爺爺大三歲,要談這70年來的家國事,當屬他們有發(fā)言權(quán)。除了衣食住行,老百姓也有娛樂或者說精神方面的追求。今天就從現(xiàn)在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家電來說吧。
爺爺說家里一直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個小家電——一臺小喇叭。小喇叭大約有盤子大,被放在最顯眼的地方,身后連著長長的細鐵絲電線一直到村里的大隊上。小喇叭什么時候聽或者聽什么自己家都不可控制,都得由大隊上的總臺來決定。小喇叭一廣播,一大家子就會圍起來靜靜地聽,這個小喇叭成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過了七八年的時間,又興起了收音機,爺爺奶奶攢夠了錢,決定買一臺。收音機里播放的大多是新聞,但最讓人興奮的是里面還可以播戲曲,說書,這可讓戲迷爺爺高興壞了。所以這收音機在我們老家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戲匣子。爸爸說他那個時候正好上小學,每天上學前吃飯的時候戲匣子里正好有劉蘭芳的岳飛傳。在那個沒有課外書的年代,這些講書人帶給那一代人多少精神食糧啊。
時代的變化真是日新月異,人人奢望卻不可得的電視機占了娛樂的主流。奢望是真的,不可得更是真的。爺爺說一臺是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在那個年代堪比現(xiàn)在人們心目中的一輛豪車,那需要一個家庭辛辛苦苦攢下的好幾年的錢!但是盡管這樣,人們對精神方面的追求絲毫不減。于是爺爺奶奶又拿出重金買了一臺孔雀牌的黑白電視機!這次可轟動的至少也有半個村子了。從此,家里的院子里就沒少過人。特別夏天的時候,爺爺會把電視搬到院子里,左右鄰居晚飯后都會帶著小板凳齊聚在爺爺家的小院里,仿佛看電影一般。爺爺說最搞笑的是有風的時候。那時候電視是靠一根又高又直的帶天線的桿子來接收信號,這根桿子從地面固定住,一直高出了房頂,上面接著的線可是“全村的希望”。當時的信號比較弱,往往風一來,桿子上的天線隨風就轉(zhuǎn)了個方向,底下的電視屏幕播放的內(nèi)容也往一邊歪,看電視的人們跟著也一起歪頭,不一會又換個方向,很快就完全接不到信號,電視上變成了細細密密的雪花。
“老徐,快去調(diào)調(diào)天線!”這時爺爺就會跑到天線桿那里用手慢慢轉(zhuǎn)著桿子,調(diào)整信號的最佳接收位置?!昂昧?!好了!別動了!”電視上又播起了吸引人的節(jié)目。
后來啊彩電替代了黑白電視,大彩電代替了小彩電,電影、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等又風靡了全球。
從七十年代的電鐵絲小喇叭到戲匣子,從戲匣子到黑白電視,再到彩電、電影、電腦、智能手機、ipad.....人們對娛樂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普及也越來越廣,從舊時王謝到尋常百姓家家戶戶都有。這足以體現(xiàn)了我們強大的祖國70年來逐漸擺脫衣食之憂進步到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而娛樂就是精神層面的一個縮體。我沉浸在爺爺?shù)木従徳V說里,仿佛看到了一個走過貧困、走過風風雨雨而又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輝煌的中國!
青島第二十六中學 初二2班 徐子騫
指導教師:肖艷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