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年來,人類地球東部的山川大地上,一直綻放著一種美麗又絢爛的人文和藝術之花,它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間創(chuàng)造——年畫。
——馮驥才
年畫的歷史——先是年的歷史,然后是年畫的歷史。
中國是農耕古國,生產(chǎn)周期與大自然四季一輪的周期同步,每逢新舊兩個周期的交接——過年,則必是大事。在這幾天里,要感恩天地,崇仰先人,和睦族親,祈盼福祉,把對生活的理想與愿望盡情宣泄出來。為此,數(shù)千年來人們創(chuàng)造無數(shù)充滿魅力的民俗方式,其中——中華文化性質最鮮明,文化內涵最深厚,藝術最絢爛而獨異者就是年畫。
史料記載,早在晉唐時期人們便把具有驅邪意味的神像與老虎畫在門板上,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的年畫。年畫必須是復制性的,人人能夠擁有,并成為約定俗成的習俗。使用手繪很難實現(xiàn),只有印刷才能完成。
所幸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雕版印刷的國家?,F(xiàn)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公元868年)印制的精美的《金剛經(jīng)》插圖,表明至遲9世紀中國已有了高超的圖像復制的雕版印刷技藝了,這給年畫的誕生鋪出一條寬廣之路。
同時,雕版印刷需要用紙,紙也是中國偉大的古代發(fā)明。紙價便宜,民間又廣泛生產(chǎn)各種材料(樹皮、竹、麻頭等)制造的土紙,這又給年畫的滋生和普及準備了優(yōu)越的條件。
在這時期,正好是古代城市高度發(fā)展期。特別是宋代,朝野上下都十分重視良好風俗的培育。單從宋人詩文中便可看到各種優(yōu)美的社會風情常常從鄉(xiāng)土習俗中散發(fā)出來。于是,雕版印制得優(yōu)美而受看的紙畫便悄然出現(xiàn)了。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xiàn)了專營各類紙畫的紙馬鋪。由此看,貼年畫的風俗在宋代已經(jīng)初露端倪。
木版年畫經(jīng)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漢族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征,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今天,年畫已不僅僅是節(jié)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值此新春佳節(jié)之際,青島出版集團聯(lián)合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系列內容,精選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年畫作品,向廣大讀者展示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共同期盼美好的一年。
楊柳青
楊柳青為我國北方首要年畫產(chǎn)地,地處天津西南楊柳青鎮(zhèn)。由清代初期到中期,前期的楊柳青年畫崇尚工細,畫法接近工筆國畫,美人多為城市貴婦人形象;清末到民國,無論畫風,還是題材與審美,皆轉向民間。楊柳青年畫題材廣泛,各類神像、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生活習俗、美人娃娃、吉祥圖案無所不包。
△《連登三甲》
線版手繪,清代初期,楊柳青 戴廉增,日本高麗美術館藏)
畫面上題字“連登三甲”。甲為首,甲字與螃蟹的甲殼同音同字,意指接連三次科舉考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都高中榜首,以寓好事當頭,吉祥降臨。本圖為日本京都高麗美術館的創(chuàng)建者鄭詔文(1918—1989)的收藏品之一,畫面右端標記店名“戴廉增”,證明了朝鮮半島曾有楊柳青年畫出售這一事實。
△《撫嬰圖》
線版手繪,清代·乾隆,楊柳青 齊健隆畫店,天津博物館藏
嬰戲是楊柳青年畫中最喜聞樂見的題材。圖中描繪家中喜食美餐,兒童嬉戲,母親欣喜,充滿美滿幸福的生活情趣。繪制方法為線版彩繪,線條精美,具有國畫中工筆畫特征??坦さ斗O為老練,是該產(chǎn)地早期代表作。
△《踏雪尋梅》
套版手繪,清代,楊柳青 高桐軒作,天津博物館藏
此“踏雪尋梅”別有一番風味:一老者騎驢于山中尋看梅花,童子與侍婢隨其身,天降大雪,卻不能阻礙老人尋梅的雅興。此畫線條似國畫,頓挫自如,流暢率意,是楊柳青年畫中的名作。
△《自強傳學堂圖》
套版手繪,清代末期,楊柳青 京都戴美利畫店,莫斯科國立東方民族藝術博物館藏
這是一幅致力發(fā)揚社會新風的年畫。清末民初,社會改良之風盛行,主要提倡女子受教育、健身強國、開闊眼界、博知廣聞,畫中的新式建筑、時裝、洋鼓和啞鈴,都是當時嶄新的事物,此作使傳統(tǒng)藝術的面貌為之一新。
楊家埠
楊家埠年畫不用手繪,采用套版印刷技術,刻版考究,畫版本身堪稱杰出的藝術品。而且,楊家埠年畫套版準確,多至6套,色彩錯落、鮮麗斑斕,具有齊魯大地陽剛和熾烈的地域精神。
△《鎮(zhèn)宅神虎》
套版,清代,楊家埠 南公興畫店,圣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虎是獸中王,民間常用老虎的形象鎮(zhèn)宅避邪,消災降福,祈求全家平安幸福。圖中猛虎守在聚寶盆旁,有守財聚寶之意。
△《天地全神》
套版,清版,楊家埠,濰坊市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藏
舊時民間有敬天禮地的俗尚,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必須燒香擺供,設天地神位,迎接眾神降臨。天地全神有繁簡不同形式和大小型號,皆集佛、道、儒于一體,體現(xiàn)出民間信仰之多元性。此幅中之神祇作5層排列:最上為道教元始天尊及三皇、三元;二層為佛教釋尊及觀世音、文殊菩薩;三層為道教中之玉皇大帝和天曹、地曹、雷公、關帝諸神;四層為天地水三官和城隍、宅神、土地等;最下一層為地藏王菩薩及地府神妖。圖上端印刻《波羅密(蜜)多心經(jīng)》。
△《打春?!?/p>
套版,清版,楊家埠 北公義畫店,濰坊市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藏
在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立春日有打春牛的習俗。春牛以土塑制,伴以司掌萬物萌生的句芒神,藉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年景。從前,新年和立春日家家都要貼春牛圖。這幅春牛圖除了畫出春牛、句芒神外,圖中還出現(xiàn)了天喜星降臨、馬生雙駒、四鋤三餅、兩個地主搶長工的情節(jié),反映了農民對豐衣足食生活的憧憬,在傳世的各種《春牛圖》中別具一格。
△《女十忙》
線版,清代,楊家埠 北公義畫店,濰坊市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藏
本圖以上下兩層平列式構圖,依次畫出農村婦女彈棉花、紡線、合線、織布等生產(chǎn)活動,并穿插了兒童戲狗、放風箏等有趣情節(jié),在表現(xiàn)勞動場景的同時,渲染了勞動者活潑歡樂的勞動氣氛。此圖與《男十忙》合為一套,表現(xiàn)農民男耕女織的勞動生活。
平度
平度年畫產(chǎn)于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近郊宗家莊,故又有宗家莊年畫一稱。平度年畫直接受濰坊楊家埠年畫的影響,力求以假亂真,而刻工更趨精整,畫面講究簡潔,線條細致流暢,套版力求準確,背景常以整齊橫線作為襯底,較比楊家埠年畫多一份沉穩(wěn)與雅致。人物面部不用手工暈染,只印一塊紅色,為其專有。平度年畫內容多為吉祥圖案、花鳥、童戲和戲曲故事;體裁以“三裁”“窗畫”和“桌圍”為主,還有“美人條”“站童子”“毛方子”幾種為其所擅長。
△《鳳含芝草 麟吐玉書》(對)
套版,清代,平度 新盛元泰畫店,山東東方中國民藝博物館藏
此畫寓意喜得貴子。畫中童子騎跨瑞獸麒麟之上,一手抱如意,一手托舉書冊。麒麟挺胸,前蹄高抬,昂然而至。
△《金魚(玉)滿堂》
單版,清代末期,平度,宗成云藏
此畫為朱色單版,畫面既結構嚴謹,又活潑靈動,頗似剪紙。金魚諧音金玉,表達對家庭富足的追求。
高密
高密位于山東半島膠東地區(qū),其特有的“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畫法。制作方法有3種:撲灰、半印半繪和套版印制。撲灰之法先用柳枝燒成炭條在紙上勾勒線稿,作為底版;再將畫紙撲在底版上“復印”,最后經(jīng)藝人手繪完成。高密年畫題材十分豐富,以神像、美女和花卉見長;體裁有大掛畫、大條屏、家堂對子、房門畫、大橫披、窗畫、桌圍、條山、灶馬等。
△《姑嫂閑話》
撲灰手繪,清代,高密 盛合畫店石玉山畫,高密市文化館藏
該畫取材于民間日常家庭生活。舊時,廣大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出嫁后多在婆婆的威嚴下討活度日,故與小姑的關系十分重要,所謂“小姑賢,婆媳圓”。此圖生動傳神地表達了這種愿望,是撲灰年畫代表作之一,常見于閨房之中。
△《踢毽子》
撲灰手繪,清代,高密 萬聚永畫店李云香畫,高密市文化館藏
踢毽子是青春女子最為喜愛的娛樂健身游戲之一。毽子種類很多,隨意自制。圖中少女一手拿花,左右盤旋,毽子上下飛舞。少女動作嫻熟,儀態(tài)優(yōu)雅,人花相映,意趣橫生。
△《龍丹獻瑞 延年益壽》
線版手繪,清代,高密 增盛畫店胡錫琪畫,中國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圖解“龍頭拐杖”的年畫。畫中的兩位老人緊靠在一起,白須童顏,一老人手拿丹珠,一老人手扶龍頭拐杖,頭上幻出一條云龍,口吐丹珠,服之可以長生不老。表達了老年人健康長壽的愿望。
東昌
東昌府年畫多以神像為主,少有民俗戲曲題材。灶君、門神與判頭式樣頗豐。神像造型夸張,形象簡樸,線條有力,色彩濃重,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東昌府年畫數(shù)百年來一直恪守古版原樣,是其顯著特點。東昌府的畫店兼印折扇的扇面,主要為戲曲故事與舞臺人物,畫面不大,卻有聲有色,生動傳神。
△《上關下財》
套版,清代,東昌府,山東東方中國民藝博物館藏
畫面均分為兩部分,上圖為武財神,下圖為文財神,當?shù)胤Q為“上關下財”。上圖中三人均作武將打扮,紅臉的關公,手捻長須,端坐正中,身后為周倉和關平。下圖為文官比干,身著朝服,手持笏板,神態(tài)肅然,兩旁侍以天官。此圖用黑、大紅、黃、綠、品紫五色,相互襯映,莊重大氣。
△《千里送京娘》
套版,清末民初,東昌府,個人藏
此為宋太祖趙匡胤和京娘的故事。趙匡胤從山賊手中救出了京娘,跋涉千里將其送至家中。途中,京娘感其義舉,二人結拜為兄妹。圖中描繪了二人開心趕路的樣子,其動作好似社戲中的舞蹈動作。
請輸入驗證碼